昨天转发了文章《姜诚这样说价值投资的“断舍离”》,很读者后台留言说想看完整版本。
基毛哥连夜整理了长达1小时的访谈内容,原始速记达25164字。
我们测试了多个AI工具(Deepseek、豆包、Kimi、文心一言)进行文本处理,整体来说还是Deepseek和豆包功能更强大一些。
最直接的体现是两款AI工具在长文本处理上表现突出,能完整处理2.5万字内容。另外,这两款的语义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更胜一筹。
还是要跟大家强调,访谈内容非常精彩,再叠加姜诚风趣幽默的表达,强烈推荐点击链接收听原版音频!
核心观点:
1.价值投资的核心:现金回报折现值
核心逻辑:资产价值的本质是未来现金回报的折现值,股票投资需锚定企业长期分红能力。
操作要点:以 “房子收租、债券派息” 的资产视角评估标的,重点考察 “当前价格与未来现金回报的交集”,优先选择分子端(分红确定性)高、分母端(价格)低的标的。
常见误区:混淆 “成长性” 与 “价值”,过度关注短期业绩增速而忽视长期现金回报的可持续性。
2.不刻意区分冷热,聚焦资产性价比
核心逻辑:市场热度是交易行为的结果,投资机会源于资产价值与价格的错配,与冷热无关。
操作要点:通过企业现金回报能力与当前价格的对比筛选标的,如三年前布局银行股时,聚焦其分红稳定性与估值优势,而非市场关注度。
常见误区:盲目追逐热门赛道或刻意回避冷门板块,忽视资产本身的性价比。
3.知行合一是可训练的技能
核心逻辑:知行合非道德要求,而是通过持续训练获得的理性能力,是投资框架落地的关键。
操作要点:通过写文章、与持有人沟通记录观点,定期 “对标过往” 反思决策,避免 “说一套做一套”,如用投资记录检验是否坚守价值标准。
常见误区:将知行合一看作道德口号,缺乏刻意训练,导致 “懂很多道理却做不好投资”。
4.投资心理难度远超技术难度
核心逻辑:价值投资的技术原理简单(低价买好资产),但心理层面需对抗人性本能,难度更大。
操作要点:通过 “判断自己的判断” 训练抗干扰能力,如持仓下跌时先排查是否为结构性变化,而非盲目恐慌;忍受 “别人赚钱更多” 的比较心理。
常见误区:过度关注技术分析,忽视心理建设,因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策略。
5.理性对待错误,不重复犯错即可
核心逻辑:投资必然伴随错误,关键是区分可避免与不可避免的错误,避免重复犯错。
操作要点:将错误分为 “未知的未知”(如黑天鹅)和 “已知的未知”(如调研疏漏),前者坦然接受,后者通过深化研究改进;定期复盘纠错机制。
常见误区:因犯错过度焦虑或否认错误,导致要么不敢决策,要么重复踩坑。
6.基金经理首责是为客户赚钱
核心逻辑:基金经理的核心价值是为持有人创造收益,长期业绩比短期排名更重要。
操作要点:以 “五年周期” 评估业绩,及格线是 “赚钱 + 超额收益”;业绩波动时主动沟通,解释错误与改进方向,如坦然承认过去一年 “60 分” 的表现。
常见误区:过度关注行业声誉或短期排名,偏离 “为客户赚钱” 的核心目标。
7.市场波动是机会而非风险
核心逻辑:波动是外生变量,价值投资者可利用波动低买高卖,而非被波动裹挟。
操作要点:上涨时若标的内部收益率下降则减仓,下跌时若价值未变则加仓,如市场大跌时更易发现 “物超所值” 的标的。
常见误区:将波动等同于风险,因市场恐慌低价割肉或在泡沫中追高。
8.穿透宏大叙事,聚焦企业微观价值
核心逻辑:产业趋势不等于企业价值,投资需穿透宏观叙事,关注企业个体的长期获利能力。
操作要点:分析热门赛道(如 AI、创新药)时,聚焦企业具体竞争力(如创新药的品种生命周期、接续能力),而非单纯依赖 “产业升级” 等叙事。
常见误区:被宏大叙事绑架,忽视企业个体的盈利逻辑与风险,盲目投资热门行业。
9.“判断自己的判断” 是核心纪律
核心逻辑:价值投资者需自我监督,通过反复拷问避免主观偏见,确保决策符合自身标准。
操作要点:重仓前做 “退市测试”(假设买后永远不能卖,是否接受当前价格),清零信息后重新评估决策的置信度,避免 “屁股决定脑袋”。
常见误区:因过度自信或情绪干扰,忽视决策中的漏洞,将 “不理会市场” 等同于 “无需自我验证”。
10.年轻投资者需明确三个问题
核心逻辑:投资框架的根基是明确收益来源、难度与策略,避免盲目操作。
操作要点:先问自己 “收益从哪来(交易 / 企业创造)”“赚钱难度有多大”“如何制定策略”,如选择赚企业现金回报,需掌握 “多情景假设 + 安全边际” 方法。
常见误区:跳过框架搭建,直接追逐短期热点,分不清噪声(如短期涨跌)与有效信息(如企业分红能力)。
11.管理预期,接受经济转型的非均衡性
核心逻辑:经济增速换挡期,行业与企业分化加剧,需降低对收益的普遍性预期。
操作要点:接受 “5% 的长期增长可能已是常态”,调整对企业增速、估值中枢的预期,避免默认 “自己持仓的行业必然高增长”。
常见误区:固守高增长预期,对转型期的行业分化缺乏准备,因收益不及预期而盲目换仓。
12.陪伴的价值在于不缺位、讲实话
核心逻辑:基金经理的陪伴不仅是情绪安抚,更是通过坦诚沟通建立信任,体现知行合一。
操作要点:持有人焦虑时主动回应,不回避业绩问题,如实解释决策逻辑与改进方向,如通过文章或访谈公开投资思路。
常见误区:业绩好时过度宣传,业绩差时沉默回避,忽视 “坦诚沟通” 对信任的长期价值。
13.投资是逆人性修行,非愉悦过程
核心逻辑:投资的回报源于对人性弱点的克服,过程必然伴随煎熬,而非轻松获利。
操作要点:接受决策时的自我博弈、波动时的质疑压力,将 “不愉悦” 视为赚钱的必要成本,如持仓长期不涨时坚持价值判断。
常见误区:期待投资 “既赚钱又开心”,因过程煎熬而放弃长期策略,转向短期投机。
14.跨学科阅读构建投资世界观
核心逻辑:投资能力的底层是世界观,需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复杂商业世界。
操作要点:广泛阅读历史、社会、心理等领域书籍(如一年读 100 本),用多元思维模型评估企业,如用演化生物学理解竞争格局。
常见误区:仅关注投资技巧类书籍,忽视底层认知的构建,导致分析企业时视角单一。
15.理性看待业绩,警惕过誉与过贬
核心逻辑:短期业绩受运气影响大,需理性区分能力与运气,避免被市场评价裹挟。
操作要点:认识到 “90 分业绩可能对应 70-80 分能力”,以长期周期(如五年)评估自己,不被短期赞誉或批评干扰,如坦言 “当前更可能被过誉”。
常见误区:将短期业绩等同于能力,因市场过誉而自负,或因过贬而否定长期框架。